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口湖牽水狀文化祭

放水燈、挑飯擔 水狀節悼先人

2015-07-17 07:00:02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口湖報導



口湖牽水狀文化祭系列活動昨天展開,由縣府文化處長林源泉(中)說明牽水狀歷史與文化意涵。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分享
列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口湖牽水狀文化祭,昨天起至24日陸續登場,家家戶戶將開始「糊水狀」並設祭壇誦經,除表達對先人悼念,也喚起世人防災防洪意識。
昨天農曆6月初一,也是水狀節首日,稱為「起燈腳」,縣府與雲林牽水狀文化維護協會,在金湖萬善爺廟舉辦「大家糊水狀」拉開序幕,由老師與匠師指導如何製作水狀,並說明水狀的歷史。縣府文化處長林源泉說,文化祭活動由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口湖及四湖萬善爺廟、下湖港萬善祠等3間廟宇共同舉辦,有以超渡科儀、放水燈以及牽水狀追思先人;有的以徒步方式挑飯擔祭祖、夜間萬人塚點燈,各有特色。轉變成為整村鄉民投入的民俗活動,顯現悲憫祈福求安的文化精神,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牽水狀由來,緣起道光25年農曆6月7日、8日大水災,造成上萬先民罹難。子孫為緬懷先人,以牽水狀、放水燈、挑飯擔及祭祀,表達對先人悼念,是台灣保存最完善地方特殊文化,迄今已有170年歷史。雲林牽水狀文化協會理事長呂津洲說,牽水狀是超渡水難亡魂傳統儀式,包括排車狀、起車狀、牽車狀、倒車狀等。而水狀以竹篾編紮、糊上花紙而成的圓桶狀物,高度約1公尺,中空成形分為3層,代表水界、陰界及天界,中間插1支較長竹竿轉動狀旗引渡魂魄。
      

牽水狀祭 副縣長「挑飯擔」悼先人

2015-07-23 06:59:53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口湖報導


雲林縣副縣長張皇珍(前)與口湖、四湖14個村庄居民遵循古禮,挑著飯擔到下寮仔萬善爺廟祭祀祖先。 記者姜宜菁/攝影

分享
國家指定重要民俗雲林縣口湖牽水狀祭典重頭戲「挑飯擔祭」,昨天在下寮仔萬善爺廟舉行,紀念170年前遭遇水難死亡的先人,副縣長張皇珍和村民們挑著飯擔到會場,表達緬懷之意。
170年前口湖和四湖地區遭遇水難死亡的人數不計其數,為了紀念先人不幸遇難,口湖鄉及四湖鄉14個村庄的居民每年會在農曆6月7日在下寮仔萬善爺廟舉辦挑飯擔活動,眾人至萬善同歸塚祭拜,悼念170年前金湖區大海嘯的水難亡靈,昨晚則在下寮仔萬善同歸塚點燈祈福儀式。地方居民說,每年數萬人塚的數目,年年都不一樣,為同歸塚添神秘色彩。雲林縣文化處長林源泉則解釋,其實是塚數量過多,難以統計,在緬懷祖先遇難的同時,不要忘了居安思危,隨時關懷所生長的土地及周遭環境。

牽水狀。 圖/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牽水狀期間所舉辦的各項儀式,近年來受到公部門重視,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活動。張皇珍、前縣長蘇治芬、副議長蘇俊豪和地方居民遵循古禮,挑著飯擔到會場,上一秒還刮風下雨,活動正式開始後,天空又放晴,村民晚間則在萬人塚點起燭火。今天在金湖萬善爺廟和下湖港萬善祠舉辦排狀、牽狀等儀式,金湖萬善爺廟後天則有燒狀儀式,為活動畫下句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