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在台灣親歷宗教修行

  • 2013-12-18 01:27

  • 旺報

  • 【(譚笑/台大政治所交換生.陸生)】

  •      大陸網傳「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民國在台灣」。「民國在台灣」這一句反映了在人民想像中,台灣更完整地繼承了民國時期的傳統。我此行來台灣學習的期待之一,便是觀察、體驗台灣的宗教。近年台灣宗教界在大陸影響廣泛,捐贈、宗教公益的資訊屢有耳聞。我因此猜想,台灣宗教的強大生機緩解了商業社會的自私冷漠,使寶島成為一塊溫情的樂土。
         這學期來台,我期待認知宗教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不過,我關注宗教還因我對宗教修行感興趣。我接受的公共教育稱:宗教是初民面對自然無力時,一種對世界和人類關係的錯誤想像。所以,宗教生活方式今日僅是古代遺留的價值主張,無關真理。
         但古人卻認為修行與人的此生、歸宿有關。對此若認可「常識」則不必追問。可若我們謙卑地思考:綿延數千年的宗教如何使那麼多文化精英窮一生修證?沒有修行實踐的人是否有資格宣稱宗教只是價值?我想,親歷能帶給我更好的答案。
         感受宗教團體的溫情
         來台大後我機緣巧合地參與了一個宗教類社團,雖然迄今時間僅過了三個月,修行和觀察剛起步,我想親身經歷的宗教體驗還沒來得及到來,但我對其它意料外的情況多少有了一些體認和心得。我感到宗教類社團慷慨地給予在陌生人世界難以體會到的友善。那樣的溫情對於處在困境的人尤為動人。宗教的確有助淳風化俗。
         開學我向社團一位前幹部簡訊諮詢,幾乎立刻收到了回電!雖然學長已不再擔任職務,但他仍然盡所知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問,並詢問我要不要出來吃個飯聊聊天。我那個受寵若驚啊!台灣同學普遍有禮,可大家不會也無能去顧及身邊的每個過客。我和其他交換生交流,許多也認同宗教團體的同學最主動地表達善意。
         第一次活動,社團幹部們介紹社團詳情。雖語不驚人但幽默感十足。沒有鋒利的冰冷或逼人的火氣,全然一種由內而外的淡然鎮定。接下來團體交流。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茶點,誠懇地分享修行中困難的克服、身心的體證;聊生活、見聞,相互鼓勵還開開玩笑。這樣的氛圍無疑有助於敏感者平靜,或使憂鬱的人漸漸願打開心扉吧?
         其後的日子,社員們在不同的小組中。有兩位資深社員引導小組的日常交流。不論節日或變天,組長都會發來關懷與提醒。組員有生日大家一起寫卡片、買蛋糕慶祝;晨間有共修活動,每周有社課;小組的聚餐出行很頻繁。如果說,愛人就是不帶條件地心念他人,那在社團空氣中的是惹人心醉的溫情,全無別處的競爭、壓力、虛榮心、親疏有別。不用戴面具,很容易交朋友。漸漸,我發現自己習慣臉色愉悅地同他人相處,心懷感恩地主動為他人服務。如另一位交換生同學所說:「我之所以皈依,因為我在同他們的交往中感到一種簡單、安詳;那樣充滿朝氣、專注的生活使我心生嚮往。」我雙手贊同。
         平常心看待不同教義
         另一次經歷則讓我困惑。我偶然和一位朋友聊到我為何對宗教感興趣、參加了一個社團云云。朋友告訴我其參加了另一個宗教類社團,每周還參加社團後團體B的活動。想到自己所在社團身後也有一個團體A支持,於是我猜想:也許這很普遍吧。我們聊得非常愜意,於是朋友邀請我同去參加其修行團體B的分享會。朋友還開玩笑:保證不是詐騙。多方瞭解本合我願。我也回敬玩笑:ok,我去,我也不好騙的。
         接下來朋友向我介紹團體B基本情況、在哪些大學支援了社團等。說到社團,我想到同類型社團聯合辦活動在台大不多見,故問道,台大不同的修行團體間交流嗎?朋友說社團會和其後修行團體內的同修交流。此時朋友突然想到什麼,問我所在的社團背後的團體為何?我據實以告。
         這下就出乎想像了!朋友先是倏然驚愕,繼而眼淚流了下來!難道是我剛才失言了?慌亂間,遞上紙巾,朋友拭去眼淚,遺憾地說不能帶我去了,因為我們分別所屬的社團背後的兩位導師,過往因為在教理、淵源、修行認定上的複雜恩怨,所以今日兩個團體間也有齟齬,我若去參加,可能會不符合教導。
         尷尬之餘,朋友問我有沒有辦法自由地離開所在的社團?會不會被誘導買些宗教商品?我有些驚訝,難道這樣的說法是我尚未瞭解的社團另一面嗎?或是宗門矛盾導致的不實偏見?
         朋友沉思一會嘆道:「哎呀,還是要帶你去分享會,就算我要解釋也沒有關係。」之前我完全沒有料到門戶問題,故我慎重地想了想說:「非常感謝你的傳道,我也非常理解你的心情,畢竟都希望自己的親朋能夠早日走上最優秀的那條修行道路。
         但是,我在台灣僅一學期,於修行只可能學到皮毛,更多是交朋友。他們對我非常好,我不打算離開那裡。就這樣去也會讓你為難,我也不希望如此啊。」
         信心與狹隘一念之間
         朋友說:「這樣太遺憾了,你好難得來台灣,如果錯過正宗的教導實在可惜」。我搖搖頭,還是拒絕了。其實我不去也因為,若朋友違反常規而我未加入她的宗派,這樣也會為兩個團體間更增不愉快。之前只在歷史書上讀到過不同宗教間的論戰、紛爭,「非我同修,其路必歧」。在一個堅定了信心的信徒那裡,如果宗派的道路的確行之可驗,這樣反而有助於修行一門深入和最終成就。可是台灣宗門間的矛盾,會否反而使得各自信徒間不相往來甚至發生衝突呢?
         這段日子,我的生活中接觸著不同宗教的信徒。他們共有一種發自於內心的喜樂安詳。我欣羡這樣的生命,接下來也會讓自己更坦誠地敞開心胸去感受他們的真善美。依我之見,這往往得益於修行團體的薰陶,也和自己所親身經歷的宗教體驗有關。我接觸到的社員和那位朋友,都從堅持下來的修行中獲得了真實的提升,這自然堅定了他們對修行的信心。
         可是,宗教上的信心往往滋生一種另類的「唯我獨尊」,若本門教導最佳,別的宗門算什麼呢?世俗的價值主張又算什麼呢?所以,似乎仍然免不了見解上的衝突。護法是好心,但因此而起的爭執必損修行,甚至還可能撕裂社會。
         如今以同性戀多元成家議題的表現為宗教傳統和世俗先鋒的衝突,我希望避免亢奮地從常識出發站隊,而是深入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