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踏涼傘

廟會祭典禮儀中,「踏涼傘」是澎湖特有,涼傘對陣也是澎湖最通俗、最精彩的傳統民俗技藝。澎湖的宮廟神轎出巡時,每頂神轎前,必有一把涼傘,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為保存澎湖特有的傳統民俗技藝,與新北市方相舞蹈團合作,推出「涼傘的澎湖灣」活動,以「瘋!涼傘」創作的元素,及民俗舞蹈的節奏,在節慶的歡樂中,透過舞蹈表演與教學體驗,承傳「踏涼傘」的特色文化。澎湖縣府文化局表示,澎湖常見的傳統技藝多由台灣本島傳移,只有「踏涼傘」是澎湖所特有,神轎前的涼傘功能,除了護衛神明,以避邪穢,也做為神明之間應對進退的禮儀。神明外出巡視,金身離轎後,至入廟前,涼傘手必須以涼傘在金身上遮擋陽光,各頂神轎回廟前廣場後,涼傘先至廟口遙向廟內啟籤致意,隨後才入內安置。另外,當神明互訪時,主客雙方神轎,會在村莊入口處相會,雙方涼傘手開始行「接禮」,以「踏涼傘」儀式向對方致意和問候,這時,涼傘手開始展現其功夫與技巧,也是涼傘技藝的精華。文化局說,傳統「踏涼傘」是單獨由涼傘手表演,或主客2人表演。澎湖在地藝師新創「涼傘陣」,融合傳統的涼傘步法和套路,讓涼傘手排列各種陣式,搭配隊形變化與搭配音樂節奏,讓舞台上氣勢更宏偉、更有魅力,透過創新技藝,發掘涼傘對澎湖傳統民俗的新意義。因社會生活形態變遷與少子化,涼傘技藝缺乏傳承,文化局為保存澎湖宮廟文化最精髓的傳統技藝,透過觀摩、工作坊等,向下扎根。方相舞蹈團以民俗舞蹈為主,藝術總監薛國偉是澎湖人,他說,為故鄉薪傳文化是責任與榮耀,希望透過學生的研習,開啟凋零的傳統文化之美。舞蹈團長羅(女英)芳表示,活動以「教學」和「演出」並進,重新引領學生、鄉親,藉舞蹈肢體、鑼鼓音樂和涼傘技法,在歡樂氣氛中,重新探尋澎湖傳統文化的緣起,也增加踏涼傘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文化局長曾慧香表示,盼藉各學校團隊實際觀摩、演出與交流,增加演出經驗及參與感,讓參與的民眾,重新重視涼傘技藝對澎湖的重要性。「瘋!涼傘」活動,從9月1日的文光國中、馬公國小,校園推廣種子教學「踏涼傘」開始。9月2日由方相舞蹈團、文化局涼傘班聯合,在澎湖縣演藝廳白天演出,在校學生觀賞觀摩為主;3日晚上演藝廳,以澎湖鄉親為主觀賞。

緊臨佛光山的大樹區興田里,去年初以保隆宮為首成立娘傘團,3個月練就基本功,團員舞弄娘傘架式十足,當年即獲「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邀請,在佛陀紀念館擔任世界神明聯誼會迎神重責。藝師呂柏達表示,娘傘文化結合力與美,蘊涵忠義禮節,他已申請列為高雄市文化資產,盼進一步發揚傳承。
每周二晚間7點到9點,興田里娘傘團固定在保隆宮廟埕團練,娘傘手紮實踏著七星、八卦步舞動娘傘,展演各式套路,每根六斤半重的傘棍操弄10來分鐘,個個揮汗淋漓,但陣式優美搶眼。興田里長曾金益說,興田里有五大庄,各有主奉的宮廟與神尊,去年獲「農村再生計畫」經費挹注,決定傳承逐漸式微的娘傘文化,獲得高東天后宮娘傘團長呂柏達傾囊相授,成軍3個月即令人刮目相看,當年底在佛館舉辦的世界神明聯誼會之中,負責恭迎全球神尊。曾金益說,娘傘相傳是女媧所創,當時黃帝準備登基,各方妖魔討封不成作怪,女媧賜娘傘為黃帝開道,衍生成今日的「娘傘文化」,現在神尊出巡必有娘傘引導。17歲開始接觸娘傘的呂柏達說,演練娘傘各式套路需耗內力,除展現力與美,還象徵著威儀、禮節,「我不能讓娘傘文化在我手中失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