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將軍鄉漚汪文衡殿

將軍鄉在北門鄉之南,與北門和七股兩鄉同為台南縣濱海三鄉之一。「將軍」之名,傳由施琅將軍而來:清將施琅靖台有功,清廷跑馬三日為世襲業地,由今將軍鄉西隅的馬沙溝登陸起跑,經史椰甲社(由今將軍鄉山仔腳)向東騁馳,不料至今將軍庄(一說「漚汪」)馬斷腳蹄,乃在此地建「將軍府」,所經之地的田園即為「施候租」,並建公館管理,最盛時期達十處;之後,施琅率施姓族人及吳王兩姓戚親入墾漚汪溪(將軍溪)南岸一帶,而形成「將軍庄」;道光年間後裔因居北京乃出售六處公租館,剩下四處置督墾管理,再至日治時代,日人以施家非日本國民,乃沒其大租而編入官租。 傳說施琅在此設府後,將軍府大柱左右各掛施吳兩姓的大燈,每屆夜晚,吳姓大燈總是燦爛輝煌,施姓大燈則忽明忽暗,此後吳姓愈旺,而施姓漸衰,俟鹿港「施交斷反清」致此求援,施姓乃大舉北遷鹿港,只留一家與吳姓聯婚者,這也就是今天將軍庄何以「施琅開庄,舉庄皆吳」的原因了。 基本上,將軍鄉可分成三區:四埔、四甲和四寮。「四埔」及將軍庄、北埔、山仔腳、馬沙溝的「四埔吳」;「四甲」為東甲、西甲、北甲和中甲的「漚汪四甲」;四寮則係頂寮、忠寮、下寮和崁頭寮的「苓仔寮四寮」。戰後街庄改鎮鄉時,時任鄉長的醫師黃清舞,有意以漚汪文衡殿的「文殿」作為鄉名,唯縣府不同意而作罷,逐沿日治時代「將軍庄」而稱「將軍鄉」,但地方仍習慣簡稱為「將庄」。 戰後設村,依日治時代的保甲組織而設卄四村,村名命名,大多由首任官派鄉長黃清舞及時任公所自治課員兼代表會書記的邱龍村等兩人,依原庄名首字加上佳字或取「好名」為村名,因而多數的村名皆與原庄名無關,甚至可謂無意義;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大村制時,卄四村依人口數調整為十八村,此即俗稱的「卄四村變十八村」。 由於將軍濱海,故土質鹹貧,儘管近年來在農會輔導下,已多改種牛蒡,但胡蘿蔔仍是此地特產,因此將軍鄉素有「胡蘿蔔之鄉」的美譽。

漚汪文衡殿,初建於滿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歷經多次翻修、重修,為將軍鄉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又最巍峨的廟宇。是鄉民膜拜的地方,香火鼎盛,而由「漚汪」分散至各地營生者眾,是以由漚汪文衡殿分出之關聖帝君神祉,不下千座。

漚汪文衡殿之正殿,供奉關聖帝君(有五座神像,分稱大關帝、三關帝、三關帝、四關帝、五關帝)及其子關平,其部屬周倉。其東廂「文昌祠」奉祀文昌帝君;其西為「馬使廳」奉祀關聖帝君之座騎赤兔馬。後殿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媽祖婆(天上聖母),其東為福德正神,其西為註生娘娘,而東西兩面牆係石雕之十八羅漢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