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代社會,寺廟教堂若愈來愈多,「慈善事業」愈見龐大,並不是健康、理想的社會。常常相反,可能是一個政治窳劣,民主法治不及格,貧富極端懸殊,不公不義的社會。因為政府不能善盡保護民眾、維護公平、使人民安居樂業的職責,所以慈善事業才大有用武之地。
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龐大的宗教「事業體」呢?因為慈善捐款,若靠平民涓滴之捐,無法撐起「慈善機構」儼然如大財團與大地主那樣的規模。其捐款必靠大企業、大商人。這裡面有正當的錢,也有不正當的錢。不正當的便是不義之財,不義之財因為取得太容易,數目也極大,暴富者因為內疚神明,極願意拿出一小部分作善款,一方面減少罪惡感,另方面又獲得大善人之美名,況且可以減稅,一舉三得。
所以慈善機構善款的來源,不會間斷,不會僅賴平民百姓涓涓之水,而賴各方巨款。況且與宗教合作的另類企業家,賺錢容易,回饋必多。用純潔的宗教去成就一方霸業,距離宗教的宗旨遠矣!
一個篤信算命、摸骨、風水、占卜、擇吉、祈福、師公、乩童、命理師的社會,一個反智的社會,宗教與慈善事業常常異化成為攫取權勢與財富的工具,以建造一個掛著宗教招牌,卻與俗世無異的勢利王國。是以出世的手段去建立入世的霸業。
正如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所言〈佛教入世,錢多壞事〉。宗教如果入世爭取利益,又何必披袈裟?穿皇袍更能得到俗心的滿足,不是嗎?
任何社會都有好壞、美醜兩面。台灣的熱心、禮貌,被讚「最美的風景是人」;現在我們看到台灣最醜的風景則是貪婪的心。(作者為師大退休教授)
變革派逼宮 慈濟大掌櫃林碧玉交出財務權?
慈濟於今年3月期間,因為「內湖保護區開發案」引起爭議,財務方面不夠透明,外界聲浪四起。不過據《壹週刊》報導,慈濟內部也掀起了一場「革命」,由證嚴法師支持的青壯派發起政變,要求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交出財政大權。
這是慈濟自創辦以來所碰到最大的危機,社會形象重挫、募款數字也一落千丈,慈濟內部開始出現改革的聲音,要求實質掌權的林碧玉交出財務權。林碧玉今年七十多歲,已跟隨證嚴法師40多年,有廠商表示:「在慈濟有兩尊菩薩要拜,一尊是上人,另外一尊就是林碧玉。」青壯派董事葉秉倫上月舉行董事會時,要求林碧玉交出財務權,林碧玉先前曾以財務不能公開,否則恐影響捐款為理由來反對。過去證嚴法師非常信任林碧玉,但碰上這場史無前例的慈濟危機,也讓證嚴有所警惕,因此才會支持青壯派的改革。葉秉倫是這場改革的新秀,他是施振榮老婆的姪子,在他遊說下,找來社會上各界賢達來幫助慈濟改革,組成「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其中,嚴長壽表示,若要做到「真正的世代交替」,就得讓年輕人來接棒。童子賢希望能以年輕化、透明化來重建慈濟的形象。慈濟碰上五十年來最大的革命,慈濟於5月26日與KPMG(安侯建業),簽下財務查核的合約,KPMG具有國際公信力,是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國內外知名的非政府組織都以此做簽證財報,慈濟為建立財務透明化,算是邁出了一大步。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表示,董事會名額由11人增為15人,並規定慈濟僅有7席,剩餘8席由「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舉薦,也終結林碧玉一人掌權的情況。
證嚴找七位名人救慈濟 獨家內幕追蹤
【作者●尤子彥】
在挾高人氣的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年初對爭議多時的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表明不予認同的態度下,不但點燃「反慈濟」引信,鋪天蓋地的批評言論,更讓這個台灣最大社福團體慈濟,面臨自1966年創立以來,最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施振榮夫婦趕往花蓮 「上人問我能不能早點見面」面對外界非議不斷,現任基金會總執行長、也是精神領袖的釋證嚴,對外維持一貫沉默,但78歲的她,內心「是有危機感的!」4月6日面見證嚴的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說,原本相約4月中旬,但「上人透過管道,問我能不能早一點來(花蓮)?」證嚴與施振榮這次會面,雖未見諸任何媒體版面,卻是啟動慈濟成立近半世紀以來,最重大組織變革的起點。不出一週內,4月12日上午,由施振榮出面邀集邵玉銘、林懷民、陳維昭、陳郁秀、童子賢、嚴長壽等各方知名人士,以及慈濟基金會高層王端正、林碧玉、陳紹明、張聖原,共11人組成「慈濟變革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稱諮委會),隨即召開第一次會議,並推舉施振榮為召集人。委員會敲定,未來數月內密集開會,替明年成立50週年的慈濟,提供變革建言,最快今年6月底前產生新任董監事名單後,隨即解散。會前播40分鐘簡介影片 外部委員轟「很像莒光日」諮委會的第一場會議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等,慈濟四大志業的最高領導人均列席做業務報告,為讓施振榮等外部成員了解慈濟,一開始,還先播放40分鐘的簡介影片,卻遭一名委員炮轟:「既然要做變革檢討,就不要還一直在講自己的光榮歷史,」「這樣很像軍隊莒光日教學!」據與會者轉述,慈濟基金會三位副總執行長之一的王端正(編按:證嚴的胞弟),聽到這番發言,面色鐵青的解釋,播影片是怕大家不了解慈濟。但這位委員的炮火,卻讓現場不少慈濟比丘尼,鼓掌叫好。列席的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副執行長葉樹姍證實,確實有諮詢委員做出這樣的評論,這也說明了,慈濟不擅與外界溝通的一面。外力僅階段性,改革靠內部 敲定依法設監察人、接班制度化 施振榮表示,由於諮委會只是階段性的組織,「該如何變革,畢竟還是他們內部的事,」因此,諮委會做出什麼結論,以及未來新聘哪些人出任基金會董監事,都宜由慈濟方面宣布。他目前可以透露的是,兩次諮委會初步達成的3項共識:一、慈濟基金會董事會,將由11人擴增至15人。組成成員從目前皆是慈濟人,改為至少半數以上,由外部人士出任。二、包括基金會和各志業董事會,皆須依財團法人法令,設置監察人,四年改選一次,並派任執行長。三、傳承與永續,不只討論證嚴的接班,也一併建立各相關法人的傳承制度。施振榮說,慈濟主要是由功德會、基金會、醫療志業、教育志業、人文志業等,五大法人組織構成,除功德會僧團是屬內政部管理的宗教法人,較無爭議外,其他四大志業體,理應都是獨立法人,但過去以來,「董事會是自己人當董事,決策都便宜行事,」各志業發展雖很順利,但現在社會期待已不是這樣。慈濟發言體系也坦承,長年來受爭議的大筆土地取得過程,包括基金會細部財報,「這些都只能問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王端正不會知道,但林能不能對外發言,則取決於上人的態度。」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曾寫過一本人性管理的小說《行善的誘惑》,全書緊扣一個問題:一個心存善念的單純舉動,為何掀起漫天波瀾,危及組織的穩定?他的問題,同樣也是慈濟人須面對的問題。要回答這問題,除了靠外人提出建言,更有賴主事者的自省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