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臺南市新化區在古時稱為「大目降」,是西拉雅語Tavocan音譯,意為「山林之地」。原為平埔族聚落,但早在明鄭時期就已有漢民來臺開墾「大目降」即今日臺南市新化區之舊稱,又稱「大穆降」。而「十八嬈」又稱「十八嬲」,十八係指為農曆18日,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欲的行為,後因民眾認為嬲(音同鳥)字不雅,改稱嬈(音同饒)。早期臺南縣的麻豆與大目降(新化)在元宵節間皆有「十八嬈」的習俗,關於此項風俗的起源時間、地點,目前尚未發現直接而充足的證據。根據民間傳說,大目降於古代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此穴中軸在原三角湧仔農會前的十字路口處,即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向8方輻射出8條交通路線:往臺南、關廟、玉井、新市等4條是主線,往大灣、唪(ㄈㄥˇ)口、虎頭埤、礁坑等4條是副線,共8條線,構成一幅似八卦、蜘蛛狀的圖形,因而得名;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又有「七星墜地」的傳說,「七星墜地」的七星,指的是當地7座廟宇:朝天宮、武安宮、北極殿、天壇護安宮、太子宮、觀音亭和清水寺,這7間廟宇的主神為包含媽祖的天上7位神尊,七神降臨人間,共佑生靈。此地結合「八卦」、「七星」,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然而,相傳「八卦蜘蛛穴」的蜘蛛精會定期作怪:蜘蛛精吐絲結網,因此產生穢氣,造成地方上的不平安,尤其是每當農曆新年過後,大目降的婦女如同中邪一般,不操持家務,放蕩形駭、浪漫不羈,或者行為怪異、不受控制。
於是,先民分別興建了以天上聖母為主的「朝天宮」,還有以觀音菩薩為主的「觀音亭」,以及以玄天上帝為主的「北極殿」(今上帝廟)、以三太子為主的「太子宮」、以清水祖師為主的「清水寺」、以武安尊王張巡為主的「武安宮」、以護國尊王謝安為主的「護安宮」,共同組成了「降內七廟」,合力鎮守新化地區的安全,使蜘蛛精一直被鎮壓在穴中無法出來作亂。但不幸到了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五月十一日,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六的「台南大地震」,造成當時台南及嘉義地區至少造成一千七百人死亡,超過八千七百三十五間房屋全倒,「降內七廟」也因此嚴重受損,因而導致蜘蛛精趁機出來作亂,使整個新化地區的婦女如同中邪一般,不但不操持家務,還放蕩形駭,浪漫不羈,尤其是農曆新年過後,更是行為怪異,不受控制,所以在束手無策之下,只好求助於「朝天宮」的天上聖母。
於是,媽祖顯靈指示,在「降內七廟」還沒修復之前,要解決此問題,必須由祂集結觀音媽、玄天上帝、三太子、清水祖師、武安尊王、護國尊王等「七星眾神」遶境巡庄,再配合信眾們手持火把,隨神轎隊伍助陣,才能齊心滅除蜘蛛精。
因此,就在元宵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八日,利用夜晚時間,所有人集結在「朝天宮」,點燃俗稱「擔仔火」的煤油燈,以三太子打頭陣,媽祖娘娘押後,眾人手持火把,隨著七神隊伍,一同繞街遊行,藉由眾神的神威,以及鑼鼓喧天和火把的烈焰,共同合力清除蜘蛛絲,驅趕蜘蛛精回到蜘蛛穴中。此法果然使當地婦女恢復正常,後來新化居民便依循此例,在每年農曆元月十八日晚間,擧行「十八嬈」遊行,迎請「降內七廟」眾神一同遶境。
據耆老表示,此法果然使地方婦女恢復正常,一切作息如舊,後來新化街內居民都會依循此例,於是成為地方上農曆新年元宵節後的大事。後來每年農曆正月15日即會聘請戲班酬神、高僧誦經、陣頭表演、布施飲食、普渡、虎頭埤放水燈等,直到農曆正月18日,人們於夜晚提著點燃的煤油燈,在朝天宮集合,利用晚上迎神遊街後才結束。甚至之後演變成抽籤決定遊街巡庄路線,讓傳統的農業社會,更增添人與人共同參與地方事務的機會,也令新化地區熱鬧不已。
而現有文獻中並無法確定大目降十八嬈發源於何時,然而,其繞境儀式
的地理空間提供了起源年代的間接證據:十八嬈繞境儀式之區域範圍,在今日新化市街平地的中心位置,其市街約於清朝乾隆、嘉慶之際形成;而傳說中「七星墜地」的7座廟宇,觀音亭建於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朝天宮建於嘉慶12年(公元1807年)、北極殿建於嘉慶22年(公元1817年)、武安宮建於嘉慶年間(公元1819年前)、清水寺建於道光5年(公元1825年)、天壇護安宮建於道光6年(公元1826年)、太子宮建於道光7年(公元1827年)。據上述綜合判斷,倘若將傳說中「七星墜地」與「十八嬈」合而為一的說法正確,則「十八嬈」的舉行時間,應晚於大目降市街形成後與7座廟宇皆興建完成的道光7年(公元1827年)以後。
然而在日治時期,因為中日戰爭爆發(公元1937年),皇民化運動開展,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民俗活動遭禁,大目降十八嬈亦然;終戰、國民政府來臺後,也未再舉行。直到民國84年(公元1995年),因地方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才恢復辦理,並將活動改為白晝舉行;民國89年(公元2000年)又再舉辦1次。這2次都因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的前身)的重視與經費挹注,活動內容變得多元化,除傳統繞境之外,普渡誦經、蒙山施食、虎頭埤放水燈、花車遊行等等,歷時3天,十分精采。除了這兩次擴大舉辦之外,之後雖沒有年年各廟聯合舉行,公廟朝天宮還是會自行以媽祖神駕(指神明的座車)繞境一番。民國98年(公元2009年)再度聯合盛大舉辦後,固定每3年舉辦1次,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與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的大目降十八嬈,皆是由白天熱鬧至夜晚的盛事。
新化地區的大目降十八嬈,不同於別處的十八嬈僅止於「迓(ㄚˋ)媽祖」(即「迎媽祖」)之媽祖繞境活動,同時還結合「八卦蜘蛛穴」與「七星墜地」的民間傳說、風水觀念、神明繞境儀式,以及相關習俗等部分,為全臺獨有。大目降十八嬈演變至今,歷年的活動期間雖略有所不同,不過多半為期3天,從農曆正月15日便開始演酬神戲,但重頭戲皆在農曆正月18日晚間的出巡繞境。
臺灣廟宇依公眾性多寡大致上可分為:祖廟、公廟、角頭廟、私人神壇。相較於解決私人問題的私人神壇,公廟旨在保護地方,此外,公廟具有歷史與民意基礎,固定的轄境與信眾,是富有公認權威之公眾場所。而『角頭』,指具有相同祖籍、血緣、職業屬性或生活方式的居民所形成的聚落。角頭中所祭祀之主神,多為聚落居民之祖先由大陸原鄉帶來之神祇,居民以該廟為精神上的中心,稱之為「角頭廟」。大目降十八嬈的繞境儀式,就是由降內6座角頭廟及1座公廟共7座廟宇聯合舉行。新化區「(大目)降內七廟」的各廟陣頭及信眾會先集合於公廟朝天宮(媽祖廟),抽籤決定遊街巡境路線,然後出發,由太子宮的太子爺當開路先鋒,朝天宮的媽祖押後,所有參加人員手持火把參與繞境,沿途居民多會擺香案迎接神駕,有的信眾則沿途加入繞境的行列。參拜祈禱、萬炮齊鳴,陣頭隨家操演、文武神轎入民家受供降福,街坊鄰居圍堵,場面十分熱鬧。以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的「新化大目降十八嬈祈福夜祭」為例,除了原有的火把之外,更添加了鞭炮、蜂炮與煙火。由於全市街民眾一起參與,凝聚地方意識,是十分有意義的民俗活動。
註:當地流傳的「大目降,十八嬈,嬈甲攀籬笆爬豬稠(即豬圈),感謝媽祖佛光普照,咱做伙持火把除妖」俚語,前半描述婦女行為失控的景況,後半則闡述了公廟朝天宮身為信仰中心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