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台灣府城古物

台灣首廟天壇內的「一字匾」是廟內精神指標,在金色大字「一」的周圍以逆時針方向,寫上七言詩回文「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等小字,警醒世人,意味千算萬算比不上天算,人不可逆天道而行,寓意深遠。
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位於台南中西區,為三級古蹟,現址在明鄭時期統稱「鷲嶺」,為當時府城地勢最高之處,清朝咸豐年間(1854年)府城仕紳以天公埕為玉皇上帝顯靈及先民露天祝禱之所,懇請朝廷建廟,官民共同集資建立廟壇,根據台灣通史記載,是台灣首座民官合建的廟宇。

「信用卡就可添香油錢,悠遊卡可以米代金,提款機還可以點燈!」如今首廟天壇董事長徐國潤以企業現代化方式經營,採光罩全翻新,香客服務區建立在老而美的建築空間內,建置「志工服務台」、「文創區」、 「書香區」及「香客休息區」,讓信眾進入廟內,感覺典雅舒適,並打造全新琉璃燈,點燈E化作業。

台灣首廟天壇是台灣首座民官合建的廟宇。記者唐秀麗/攝影

董事會秘書陳淑鈴表示,首廟天壇累積大量宗教珍品,委託南藝大修復保存文物,將成立文物館,收藏刺繡文物中以法會使用的桌裙數量最豐富,這些桌裙上擺繡有「經文社」等不同名號,還是全台唯一擁有知名廟宇彩繪大師潘春源、潘麗水及潘岳雄三代同堂的作品。
陳淑鈴說,清朝就有「一字匾」,84字的回文逆時針圍繞,解讀為不可逆天行事,千算萬算不如老天爺一畫,要正信正念,天理昭彰。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是全台最早的街道之一,這裡有座古井,不讓人訝異,只是這座古井已被封存在路面下,只有一面顏色有別於柏油路面的區塊較顯眼,上面還有一塊半圓形鐵蓋,如果沒看到路旁「大井頭」石碑,真的沒人知道鐵蓋下方有座名為「大井」的古井。
大井開鑿的年代不詳,但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府城古井誌」中,大井是被排在歷史名井的第一個,可見它在府城古井中的地位。

相傳,荷蘭人建築普羅民遮城赤崁樓時,開鑿大井備水,也有人認為大井是荷蘭人開發市街即民權路時的水源遺跡。
根據陳文達所著「台灣縣誌」,大井是先民來台登岸汲水的地方,其渡口稱為大井頭,當時井畔汲水熙攘,相當熱鬧,「吃大井頭的水,不肥也美」的說法不逕而走,井亭夜色,也是府城勝景之一,大井帶動市街發展,讓民權路一帶發展為「大井頭」。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曾國棟說,他認為大井最晚在荷據時代就存在,1907年日本人進行市區道路拓寬,原想拆掉填平大井,但在地方民眾力爭下,僅把井欄拆掉一半,改砌成半圓形。
1917年,台南水道啟用,鋪設自來水管線,台南市區內各處水井陸續被填平,僅大井被視為古蹟保存,但仍裝設手搖抽水機,以利民眾取水。
1965年民權路拓寬,位於道路中間的大井終於走入歷史,井欄被拆除,上鋪鐵蓋,雖被列為市定古蹟,曾國棟說,他約2年前做研究時,鐵蓋曾被打開,井水雖混濁,但尚未乾涸。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上,民權派出所對面,有座名為大井的古井。記者黃宣翰/攝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