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鳳山曹公廟曾是「曹公祠」,供奉的不是一般民間信仰神祉,是為大高雄興建水圳、引溪水灌溉貧瘠土地的清朝鳳山縣知縣曹謹。
根據高雄農田水利會資料、文史工作者鄭溫乾考據,曹謹於清道光17年(西元1837年)在鳳山縣當知縣,在位5年勤政愛民,更修建水圳,從高屏溪引水灌溉縣內上千公頃農地,每年稻熟兩次,改善老百姓生活,縣民為感念曹謹功績,水圳稱為「曹公圳」,在曹謹死後建曹公祠祭祀。
曹公祠原本在現在鳳儀書院東側,日治時期鳳儀書院成為軍醫院家屬宿舍,曹公祠被荒廢,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到鳳山巡視,得知曹謹興水利貢獻,曹公祠傾圯深覺可惜,和地方人士集資修建,恢復祭祀。廟前的道路為曹公路,對街學校名為曹公國小,可見後人對曹謹的尊崇。
曹公廟原先是「祠」,兩邊側門較一般寺廟的側門小,一進廟就是正殿,不像其他寺廟有一進、二進規模,但這正是曹公廟特色。